首页 > 中医药学 > 道地药材-浙麦冬

道地药材-浙麦冬

2023-11-14    来源:药物治疗网    作者:石达理    阅读量:10451
浙麦冬主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周边地区。

       1.药材简介[1]
      【中文名称】浙麦冬
      【英文名称】Ophiopogonis Radix
      【拉丁名称】Ophiopogon japonicus (L. f.) Ker-Gawl.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轧扁,干燥。
      【用法与用量】6~12g。
       2.基源[1,2]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 f.) Ker-Gawl.的干燥块根。
       3.道地产区[2]
       主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周边地区。
       4.性状[1]
       4.1药材性状
       本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如图1)
image.png图1:浙麦冬药材(图片来源:网络)
       4.2饮片性状
       本品形如麦冬(如图1),或为轧扁的纺锤形块片。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5.产地及品种本草沿革
       麦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3],被列为上品,又有别名麦门冬,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4]中记载麦门冬产于函谷地区。通过唐宋两代的本草记载可知唐宋时期已开始栽培麦冬,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且已经将麦冬与山麦冬两个品种区分开来。明朝本草典籍中记载的麦门冬,已与现代药典规定的麦冬药材基源植物形态相吻合,一直沿用至今,栽培地从江浙地带逐渐扩散至川云贵地区,而浙江地区所产的麦冬自古以来品质佳,被誉为“浙八味”之一,应用于历代医家的经方之中。(详见表1)
1699941047326055907.png
       6.生产情况
       麦冬是我国大宗中药,常用于历代经方与现代临床中,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传统产地为浙江省和四川省两地,所产分别为浙麦冬和川麦冬。浙麦冬是浙江省著名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道地药材是中药特有的质量概念,自古以来评价中药材品质就注重药材产地,因药典规定麦冬的拉丁学名仅为一种,并未按照产地进行划分,导致浙麦冬和川麦冬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淆[9],而研究表明,通过一些科研手段可对麦冬药材进行溯源,如红外光谱法、HPLC-ELSD等,其中锶稳定同位素法利用与植物生长环境的高度相关性,灵敏度高,结果稳定,能够建立浙麦冬和川麦冬原产地溯源检测方法[10]。由研究结果可知,浙麦冬的品质普遍高于川麦冬,不光是性状及显微鉴别上都有所不同,化学成分也存在一定差异。虽然现在市面上主流品种是川麦冬,但浙麦冬品质更优,研究者们希望能延续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进一步提升麦冬药材的整体质量,对浙麦冬从品种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把控进行了研究。川麦冬在移栽后一年采收,而浙麦冬需栽培三年后采收,研究基于浙麦冬的不同采收期总皂苷含量的基础上,考察了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变化,发现浙麦冬的最佳采收期在在 5 月上中旬到 6 月上中旬,这也与传统的浙麦冬采收时间相吻合[11]。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及临床使用经验,麦冬的炮制方法以整粒去心为主,涉及的辅料及方法较少,仅在特定需求的方剂中会对麦冬的炮制有所要求,去心法会提高麦冬中总黄酮含量,但去心炮制作用机理如何,对其他成分含量影响程度,是否有利于增强药效,仍有待深入研究[12,13]。另外浙麦冬的加工方法也会对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造成影响,产地加工以 60 ℃ 直接烘干,其中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与传统加工方式相似,而总多糖含量高于传统加工方法,此法可代替传统的加工方式;而100 ℃ 高温杀青、微波杀青或去须根等方式干燥,对总多糖含量影响较大[14]。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麦冬药材及饮片由于产地变迁,价格浮动等因素,导致品种混乱,除了麦冬与山麦冬混用的情况之外,还存在加工过程中硫磺过度熏蒸的问题[15]。作为浙麦冬的道地产区浙江省,2015年由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结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等研究,通过外观特征、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等测定项目[16],形成了浙麦冬质量标准,有效控制浙麦冬质量,更好地保护其他传统道地药材,发展道地药材经济提供了新思路[17],也为其他产区提升麦冬药材质量提供了方向方法。
       7. 临床应用
       7.1 麦冬药材临床适应症(本节内容来自《中药材》教材(新世纪第四版))
       麦冬药材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中,临床主治:①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喉痹咽痛;本品甘寒养阴,入肺经,善于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哑等症;②胃阴不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本品味甘柔润,性偏苦寒,入胃经,长于益胃生津清热,常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呕吐,大便干结等症;③心阴虚及温病热扰心营,心烦失眠 本品归心经,能养心阴,清心热,并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等症。
       7.2 麦冬药材研究进展
       麦冬又称麦门冬,用药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药食两用植物,能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能“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现代研究通过回流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动态逆流提取法等科技手段对麦冬有效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18],发现麦冬中含有甾体皂苷、高异黄酮、糖类、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有效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降糖降血脂、保护消化系统、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和免疫调节等药理学作用[19,20]。有研究者对麦冬皂苷B、麦冬皂苷D、麦冬多糖、麦冬水提物及醇提物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麦冬临床使用深度开发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积极发挥麦冬延缓衰老、改善学习记忆障碍、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菌抗病毒、保护外分泌腺和免疫调节等作用[21]。著名经方“麦门冬汤”始载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由麦冬、半夏、人参、粳米、大枣、甘草组成,随着后世医家沿用,其主治、药物组成、剂量及其煎服法等均略有变化,但大体与《金匮要略》一致,现代临床使用中不但沿用麦门冬汤的主治,还拓展了治疗范围,但仍不离“肺胃阴虚”这一核心病机,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充分体现了麦冬药材的临床价值[22]。因麦冬临床需求日益增大,浙江省经济发展规划导致的浙麦冬产区缩减,四川地区麦冬产量逐年增大,川麦冬的市场占比也日益提升,我们可以基于形状特征初步区分浙麦冬与川麦冬,浙产麦冬外表面颜色深、中柱明显,气味清香,具粘牙性,而川产麦冬外表面颜色较浅、中柱不明显,气味淡,无黏牙性[23]。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NIRDRS) 指纹图谱,也可根据吸收峰区分出麦冬的不同产地[24],采用HPLC-ELSD 法测定麦冬中麦冬皂苷B、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等有效成分,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 总黄酮、 总多糖含量,可对浙江和四川两地所产的麦冬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发现两省的三个主产区中的麦冬质量排名依次为浙江慈溪>四川绵阳>四川雅安[25]。由此观之,浙麦冬和川麦冬确存在品质差异,浙麦冬因种植周期长、产量小、价格高导致市场占有率逐渐低于川麦冬,但为保护优质浙麦冬种质资源,保证临床药效,研究者们呼吁加大对浙麦冬的推广种植和应用,并在中国药典中浙麦冬和川麦冬进行分列讨论[26],为论质用药奠定基础,并进一步规范麦冬市场流通,重新振兴浙麦冬产业。
       8.含有麦冬药材的中成药精选(本节内容来自药品说明书)
      【活血通脉片】
       主要功效:行气活血,通脉止痛。
       适应症: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
      【长春宝丸】
       主要功效: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滋肝肾,健脾胃,强筋骨。
       适应症: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肝肾亏损所致的精神疲乏,头晕目眩,腰腿酸软,眼花耳鸣,健忘失眠,心悸,气短,浮肿,夜多小便等症,也可作为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人的辅助治疗药。
      【温肾全鹿丸】
       主要功效:温肾固精,益气养血。
       适应症:用于肾阳虚弱,气血亏损引起:头晕健忘,目暗耳鸣,腰膝酸软,倦怠嗜卧,阳萎滑精,宫寒带下,滑胎小产。
      【参麦地黄丸】
       主要功效:养阴润肺。
       适应症:用于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咽干口燥。
      【蛤蚧养肺丸】
       主要功效:补虚润肺,止咳化痰。
       适应症:用于咳嗽,精神不振,四肢疲倦。
      【坤宝丸】
       主要功效:滋补肝肾,镇静安神,养血通络。
       适应症:用于妇女绝经前后,肝肾阴虚引起的月经紊乱,潮热多汗,失眠健忘,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咽干口渴,四肢酸楚,关节疼痛。
      【补金片】
       主要功效:补肾益肺,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适应症: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缓解期。
      【儿宝颗粒】
       主要功效:健脾益气,生津开胃。
       适应症: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所致的纳呆厌食、口干燥渴、大便久泻、面黄体弱、精神不振、盗汗。
      【片仔癀】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生津润喉。
       适应症: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急、慢性咽喉炎。
      【养阴清肺合剂】
       主要功效:养阴润肺,清热利咽。
       适应症: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
      【哮喘丸】
       主要功效:定喘,镇咳。
       适应症:用于年久咳嗽,年久痰喘。
      【龙牡壮骨颗粒】
       主要功效:强筋壮骨,和胃健脾。
       适应症: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
      【妇康宁片】
       主要功效:调经养血,理气止痛。
       适应症:用于气血两亏,经期腹痛。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62.
       [2]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道地药材标准汇编[G].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80-81.
       [3]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4]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陈藏器.本草拾遗[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31.
       [6]苏颂.本草图经[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1.
       [7]李时珍,刘衡如校注.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3-1035.
       [8]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9]王丽,杨乾展,张加余,李宁,韩丽娟.川、浙麦冬质量差异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21,06:193-197.
       [10]马明,彭昕,李锦花,冯睿,殷居易,刘永丰,陈先锋,曹国洲.锶稳定同位素比质谱在浙麦冬和川麦冬产地溯源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22,01:5-7+11.
       [11]李振丰,徐建中,孙乙铭,蒋国荣,俞旭平,聂晶.不同采收期对浙麦冬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03:734-736.
       [12]李晓芳,徐媛,张管亮,周鸣,刘亚平,叶喜德.麦冬的炮制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01:121-124.
       [13]徐娉,张涛,周玉,李羿.不同炮制工艺麦冬总皂苷含量与活性评价[J].化学研究与应用,2021,03:568-572.
       [14]李振丰,徐建中,王治,陈建钢,孙乙铭,俞旭平.浙麦冬产地加工不同干燥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6,12:1624-1627.
       [15]孔令锋,汪冰,周倩倩,刘洪超,林永强.麦冬药材及饮片质量状况分析研究[J].药品评价,2020,23:16-19+61.
       [16]黄文康.浙麦冬质量标准及等级标准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
       [17]李正,陈勇,马临科,祝明,蒋慧莲.浙麦冬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探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06:795-799.
       [18]范明明,张嘉裕,张湘龙,王顺.麦冬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0,04:130-134.
       [19]迟宇昊,李暘,申远.麦冬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02:189-192.
       [20]李小辉,袁名睿,陆礼和,梅双喜,杨增明,崔涛,董汛.浙麦冬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22,02:347-353.
       [21]万梅绪,原景,张燕欣,李智,鞠爱春,李德坤,王蕴华.麦冬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23,08:1819-1826.
       [22]罗成,叶远航,柯佳.经典名方麦门冬汤的文献考证及现代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18:156-164.
       [23]刘考铧,唐诗怡,赵露颖,张巧艳,朱露林,朱波,张泉龙,孙艺琦,秦路平.基于性状特征的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的主成分和聚类比较分析[J].中草药,2021,06:1765-1771.
       [24]孙岚萍,顾志荣,马转霞,吕鑫,张锐,许爱霞,葛斌.不同产地麦冬的近红外光谱鉴别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20,11:2675-2677.
       [25]顾志荣,李芹,吕鑫,孙岚萍,祁梅,葛斌.川麦冬、浙麦冬中8种成分测定及综合质量评价[J].中成药,2021,06:1513-1520.
       [26]吕悦,杜伟锋,吴杭莎,韦飞扬,葛卫红,汪力刚,李昌煜.浙麦冬与川麦冬的比较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01:289-29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