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药学 > 道地药材-川升麻

道地药材-川升麻

2024-02-28    来源:药物治疗网    作者:石达理    阅读量:24549
川升麻主产于四川阿坝及甘肃陇南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周边地区。

       1.药材简介[1]
      【中文名称】川升麻
      【英文名称】Cimicifugae Rhizoma
      【拉丁名称】Cimicifuga foetida L.
      【性味与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能与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3~10g。
       2.基源[1,2]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
       3.道地产区[2]
       主产于四川阿坝及甘肃陇南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周边地区。
       4.性状[1]
       4.1药材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如图1)
1709129618454079822.png图1:升麻药材(图片来源:网络)
       4.2饮片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厚片,厚2~4mm。外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的可见须根痕或坚硬的细须根残留,切面黄绿色或淡黄白色,具有网状或放射状纹理。体轻,质硬,纤维性。气微,味微苦而涩。(如图2)
image.png图2:升麻饮片(图片来源:网络)
       5.产地及品种本草沿革
       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3],被列为上品。入药用则首次记载于《名医别录》[4]中,并详细记载了产地位于现四川境内。唐代本草中关于升麻药材描述较少,记载主要集中在医学典籍的经方之中,彼时升麻已常用于方剂之中。直至宋代《本草图经》[5]中详细记载了升麻的植物形态,并附有四副药图,分别为秦州升麻、滁州升麻、茂州升麻和汉州升麻,经考证可知茂州升麻和汉州升麻与现代药典中记载的升麻最为相似,并且在医学典籍经方记载中,升麻的应用已更加广泛。明代起本草典籍中升麻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品种与现药典中记载的品种一致,并达成共识称四川地区所产的升麻品质更加且产量稳定,被定位四川地区道地药材“川升麻”一直沿用至今。(详见表1)
1709130422664002115.png
       6.生产情况
       最新版中国药典中记载升麻药材的基源植物为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和升麻三种,但因其化学成分及功效相似性高,结合单穗升麻、类叶升麻两品种已有用药历史记载,并鉴于升麻药用植物资源紧张,有研究者建议将单穗升麻和类叶升麻两个品种加入升麻药用品种中[13,14]。升麻药材在本草典籍中记载历史已有两千余年,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这三大功效[15],因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造成原本的药用资源紧缺,所以研究者们开始深入研究升麻的人工栽培技术,力求能形成完整的无公害、标准化、产业化的栽培种植体系,指导各地区升麻药材种植,保障生产流程安全高效、药材品质稳定[16]。除此之外,在升麻药材的生产环节中,药材采收时期和炮制方法均会对药材产量、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等造成显著影响,所以生产中应选择适宜采收时间,严格把控饮片炮制工艺[17-20],以确保药效稳定。
       7. 临床应用
       7.1 升麻临床适应症(本节内容来自《中药材》教材(新世纪第四版))
       升麻药材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中,临床主治:①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本品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发表退热之功。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②麻疹不透:本品能辛散发表,透发麻疹,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③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本品甘寒,以清热解毒功效见长,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可用治热毒证所致的多种病证。因其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④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本品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故常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
       7.2 升麻药材研究进展
       升麻是我国用药历史悠久的大宗药材,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发热头痛、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及崩漏下血等,是一味既具有升浮又具有沉降药性的药材,是传统的发散风热药[21,22]。升麻中化学成分丰富,主要包括苯丙素类、色原酮类、生物碱类、三萜及其皂苷类等,成分复杂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所以一直是医药工作者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最新版中国药典现行的标准是以酚酸类成分异阿魏酸含量作为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衡量标准,规定其在药材中的含量不得少于 0.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升麻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抗核苷转运以及抑制肠胃平滑肌等药理作用,还可用于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23,24]。有研究者考证分析了升麻在经方中的配伍用量,例如作为补中益气汤中的要药,探究其量效关系,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大剂量升麻(15-30 g)主要作用在清热解毒,中剂量(5-15 g)作用于发表透疹,小剂量(2 g)用于升举阳气[25,26],使用时根据病症不同,可按需调节用法用量。
       8. 含有升麻的中成药精选(本节内容来自药品说明书)
      【升提胶囊】
       主要功效:升阳益气。
       适应症:用于气虚下陷、劳伤虚损引起的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症。
      【荨麻疹丸】
       主要功效:清热祛风,除湿止痒。
       适应症:用于风,湿,热而致的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
      【新雪胶囊】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
       适应症:用于各种热性病之发热,如扁桃腺炎、上呼吸道炎、气管炎、感冒所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解。
      【儿童回春丸】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透表豁痰。
       适应症:用于急性惊风、伤寒发热、临夜发烧、小便带血、麻疹隐现不出而引起身热咳嗽;赤痢、水泻、食积、腹痛。
      【障眼明片】
       主要功效:补益肝肾,退翳明目。
       适应症: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干涩不舒、单眼复视、腰膝痠软、或轻度视力下降;早、中期老年性白内障见上述证候者。
      【紫雪颗粒】
       主要功效:清温解热,镇惊安神。
       适应症:用于温热病之神昏谵语,高热抽搐。
      【新雪丸】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
       适应症:用于各种热性病之发热,如扁桃腺炎、上呼吸道炎、气管炎、感冒所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解。
      【小儿鼻炎片】
       主要功效:散风,清热。
       适应症:用于小儿慢性鼻炎。
      【柴芩软胶囊】
       主要功效:疏肌解表,清透表里。
       适应症:用于感冒风热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身痛,咳嗽咯痰,咽赤咽痛,鼻流浊涕,口渴欲饮等。
      【妇康口服液】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适应症: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带下异常,腰腹疼痛的辅助治疗。
      【补中益气颗粒】
       主要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应症: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
      【健脾理肠片】
       主要功效:健脾益气,温和止泻,行气消胀。
       适应症:主要用于脾虚腹泻腹痛纳差乏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75.
       [2]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道地药材标准汇编[G].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86-188.
       [3]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37.
       [4]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9-40.
       [5]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0-101.
       [6]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2.
       [7]卢之颐著,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41.
       [8]许希周.药性粗评[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9]陈嘉谟.本草蒙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8.
       [10]倪朱谟著.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50.
       [11]汪纫庵著.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二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卷2:902.
       [13]肖梦媛,朱忠华,陈少军.升麻的品种考证[J].中成药,2022,07:2256-2261.
       [14]孙慧娟,朱鏐娈,王宪波,曾辉,马雅銮.升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05:837-840+849.
       [15]李盼飞,刘晨笑.升麻的功效源流、变迁及其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07:218-226.
       [16]任伟超,孙伟,孟祥霄,刘运伟,马伟.升麻无公害种植技术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12:2775-2780.
       [17]吴佳,匡艳辉,刘湘丹.不同采收期广升麻产量及其蜕皮甾酮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10:81-84.
       [18]李爱珍.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麻中异阿魏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24:90-91.
       [19]李洋,肖薇,李璐瑒,郭桂明.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麻中异阿魏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02:93-95.
       [20]祝婧,童恒力,黄佳兰,黄艺,钟凌云,叶喜德.升麻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08:3054-3064.
       [21]杜庆波.中药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文献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0:142-143.
       [22]陈李乙,李佳欣,张美晴,姚铁,丁丽琴,邱峰,张德芹.升麻药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3,05:1685-1704.
       [23]黄广欣,龚苏晓,许浚,姚奕,张铁军,刘昌孝.升麻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中草药,2020,10:2651-2660.
       [24]刘垠泽,慕雪,李沛檑,吴恒梅.升麻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3,05:1-8.
       [25]陈佳慧,任梓林,陈丹,李婷,陈聪爱,程发峰,王庆国.升麻历代临床用量沿革及量效关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09:4441-4445.
       [26]陈少丽,李强,都广礼.升麻柴胡为补中益气汤“要药”的研究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18,11:2711-27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