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川贝母
1.药材简介[1]
【中文名称】川贝母
【英文名称】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
【拉丁名称】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
【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用法与用量】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
2.基源[1,2]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var. wabuensis(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3.道地产区[2]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及东部等高海拔地区。
4.性状[1]
4.1 药材性状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如图1)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图1:川贝母(松贝)药材(图片来源:网络)
5.产地及品种本草沿革
川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3]中,被列为中品,自此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但药材品种混杂。宋代之前,葫芦科土贝母为药用主流品种,但也有使用百合科贝母属多种植物入药的记载。至唐代之后,主流药用品种已经演变成了百合科贝母属的植物,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川贝母”一词,至清代川贝母已被认定为一味药单独记载,与浙贝母、土贝母等品种有了明确区分,并提出川贝母质量较好,产地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主流逐渐确定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等几种。(详见表1)
6.生产情况
川贝母是四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名贵道地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市场开发潜力。但随着川贝母临床需求量增大,野生药材产量减少,自然条件下发芽率及成活率低等缺陷暴露出来,质量评控薄弱、技术标准缺失、终端产品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样制约了当前川贝母产业健康发展。所以川贝母类药材的资源保护、保育、人工种植技术改善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11-13]。通过遥感技术与 GIS 等科学手段研究发现川贝母最适宜区集中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和云南 5 省,但不同的药材基原在各省的分布面积和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在引种驯化和人工种植时需要对不同基原进行区分,这为川贝母的种植区域分布提供科学依据[14,15],结合DNA分子鉴定方法,为川贝母药材野生资源保护、野生抚育和药材的真伪鉴别提供技术支持[16]。另外通过对川贝母药材种植规范化,结合采用现代化设施的农业种植技术,通过对种植基地土壤肥力[17]、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18,19]、病虫害防治[20]等重要环节的升级把控,形成无公害仿生态栽培体系,在显著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药材质量,保障临床疗效,实现川贝母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21,22]。
7. 临床应用
7.1 川贝母临床适应症(本节内容来自《中药材》教材(新世纪第四版))
川贝母药材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中,临床主治:①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肺化痰,又味甘质润而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②瘰疬,疮毒,乳痈,肺痈:本品苦微寒,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之功。
7.2 川贝母药材研究进展
川贝母用药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被誉为“止咳圣药”,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等症,也常用于阴虚劳嗽、痰中带血、乳痈、肺痈等症,是中医药治疗肺经疾病的要药,又因其性平、疗效佳,故在儿科临床中应用较多[23]。川贝母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甾体生物碱、皂苷、萜类化合物和糖苷等,其中生物碱类是川贝母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随着现代研究手段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川贝母药材中的生物碱除了具有以上对于呼吸系统的传统功效外,还具有抗高血压、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和治疗白血病等活性[24-26]。现代药理研究基于空间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方法,对川贝母治疗肺炎及肺部纤维化等肺部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其多靶点、多通路和多途径的治疗机制,对川贝母“消痈散结”功效提供了科学解释[27,28]。另外川贝母的药对配伍也同样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其中知母和川贝母配伍,能清肺化痰,润肺燥,多用于肺热肺燥咳嗽,和水亏火旺之咳嗽,现仍多用于方剂配伍和中成药中;川贝母和百部配伍可改善肺功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并抗炎,研究者深入探索此药对对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药效物质、作用靶点与潜在药理机制[29,30],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新药开发和基础研究拓宽思路。
8. 含有川贝母的中成药精选(本节内容来自药品说明书)
【川贝止咳露】
主要功效:止嗽祛痰。
适应症: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色黄。
【川贝枇杷糖浆】
主要功效: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适应症: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川贝雪梨膏】
主要功效:润肺止咳,生津利咽。
适应症: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牛黄蛇胆川贝片】
主要功效:清热,化痰,止咳。
适应症:用于热痰,燥痰咳嗽,症见咳嗽,痰黄或干咳,咯痰不爽。
【治咳川贝枇杷露】
主要功效:清热化痰止咳。
适应症: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属痰热阻肺证,症见咳嗽、痰黏或黄。
【复方川贝精片】
主要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适应症:用于风寒咳嗽、痰喘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牛黄蛇胆川贝胶囊】
主要功效:清热,化痰,止咳。
适应症:用于热痰咳嗽,燥痰咳嗽。
【清金宁肺丸】
主要功效:祛痰、止嗽、定喘。
适应症:用于肺失清肃引起的咳嗽白痰,胸满气喘,睡眠不安,精神疲倦。
【养阴清肺合剂】
主要功效:养阴润肺,清热利咽。
适应症: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
【小儿羚羊散】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透疹止咳。
适应症:用于麻疹隐伏,肺炎高热,嗜睡,咳嗽喘促,咽喉肿痛。
【小儿热咳清胶囊】
主要功效:疏风清肺、宣肺止咳。
适应症:用于儿童风热、痰热咳嗽,症见咳嗽、痰黄稠、口渴或兼见发热、恶风、鼻流浊涕。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8.
[2]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道地药材标准汇编[G].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71-173.
[3]尚志钧辑校.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18.
[4]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尚志均辑较.本草图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64.
[6]倪朱谟.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53.
[7]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7.
[8]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5.
[9]张璐.本草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1]熊浩荣,马朝旭,国慧等.川贝母野生基原植物资源分布和保育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20,51(09):2573-2579.
[12]谢俊杰,谭鹏,郝露等.基于广义中药学探讨川贝母产业发展现状、策略与方法[J].中草药,2022,53(07):2150-2163.
[13]宋奕辰,车朋,赵鑫磊等.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川贝母类药材的资源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04):611-618+626.
[14]赵文龙,陈红刚,林丽等.不同基原的中药川贝母生境适宜性分布[J].生态学杂志, 2018,37(04):1037-1042.
[15]方清茂,彭文甫,董永波等.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川产道地药材川贝母适宜区研究——以暗紫贝母为例[J].世界中医药,2020,15(02):214-218.
[16]罗舜,章文伟,罗敏等.中药川贝母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与DNA分子鉴别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1,40(02):46-50.
[17]段广佩,海平,张敏娟等.川贝母规范化种植(GAP)研究基地土壤肥力诊断与综合评价[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3):721-726.
[18]胡鹃.川贝母(松贝)现代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1,(12):36-38.
[19]廖敏,粟超,张宇等.大棚种植川贝母分区变量灌溉系统研制[J].农业工程学报,2021, 37(16):108-116.
[20]张文田,闫双秋,张秀艳等.川贝母栽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08):189-191.
[21]丁丹丹,余强,王晓蓉等.川贝母无公害仿生态栽培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04):775-783.
[22]张婕.川贝母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和转录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3]李莉娅,蒲婧哲,张亚中等.川贝母本草考证与鉴别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5):86-93.
[24]石岩,王晓伟,刘薇等.川贝母药材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23,37(03):304-311.
[25]刘梓贤,张佳奇,汪雨欣等.川贝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22,(06):87-91.
[26]金鑫,李春楠,张辉.贝母属药材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22,45(09):2273-2279.
[27]秦善博,谭鹏,郝露等.基于空间代谢组学探究川贝母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1.
[28]张伟,刘闪闪,魏冉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分析川贝母治疗肺炎的分子机制[J].新中医,2023,55(03):7-16.
[29]田溪.基于体内过程变化和代谢组学的知母-川贝母药对配伍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22.
[30]张蓝熙,赵迪,李亚楠等.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川贝母-百部”药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23):5692-5698.